文章来源:3分钟数据和存储课堂公众号
虚拟化仍然是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企业数据中心的主要业务形式。VMware的授权模式改变后,如果不用VMware服务器虚拟化,还有哪些选项?
第三方虚拟化软件
这个阵容其实很多,包括一众服务器厂商都有自己的虚拟化产品,如华为的fusionsphere,浪潮的InCloud Sphere,H3C等都有自己的服务器虚拟化软件。
当然大部分都是基于开源的KVM二次修改,底层技术上差别不会太大,主要的差别是在用户体验和兼容性等方面。就好比同是安卓操作系统,小米和OPPO等的使用体验并不一样。
最大的问题可能还是在兼容性上,虚拟化技术的本质是操作系统,需要考虑大量的第三方硬件兼容性,市场上形形色色的硬件,大部分第三方厂商不具备像VMware这样的号召力,可以让别人来兼容它。
而一旦你选了某个品牌的虚拟化软件,大概率你就只能买他们的服务器,因为基本上都没做过第三方硬件的兼容。强行使用出了兼容问题,互相推诿扯皮是常态。这几乎是国内IT厂商的通病,各自挖自己的壕沟。
当然,市场上也有纯粹的第三方虚拟化软件如CNware,zstack等,在兼容性方面可能相对开放点,因为他们自己不生产硬件。但同时也面临着品牌号召力的问题,硬件类型千千万,单纯靠虚拟化厂商自己的力量,很难做到大范围的硬件兼容测试。用户很可能一不小心就成了小白鼠。
HCI超融合
HCI的好处是硬件和软件绑定在一起,不用担心兼容性的问题。HCI架构无需独立的存储设备,在小规模的环境中成本优势明显。但也有一些自身的天然缺陷。
1. HCI是存算一体架构,计算和存储绑定在一起,想要扩容,必须同时扩。而很多时候,企业里面的数据增长和计算增长并不是同步的,想要单独扩容存储容量,对不起,只能一起购买。
2. 扩容只能找同一个厂商,相当于绑死了供应商。
3. 对存储性能需求高的场景并不合适,大多数HCI超融合使用的是基于Ceph的开源分布式存储,Ceph的底层是对象存储,性能和IO延时都有很大的瓶颈。
云厂商解决方案
大多数知名的公有云厂商都提供了私有云部署的解决方案,如阿里云,腾讯云,青云等,都支持在企业自己的数据中心里面部署他们的整套云解决方案。
这些互联网厂商的优势是技术实力强,整套解决方案经过公有云大量客户的验证,稳定性是有保障的。但缺点也很明显,方案的入门门槛很高,不太适合中小型客户。而且一旦选择,往往都是企业与企业之间的深度捆绑合作模式,后期基本上你也不可能有别的选项了,只能一条道走到黑。